
序:
今年夏天,我和一位北京的好朋友去了陶然亭公园旁边的稻香村,偶然间看到两只被供奉在玻璃盒子里的兔儿爷,前面还摆着一个巨型月饼。
我问朋友:“你知道兔儿爷在老北京文化里代表什么吗?”
他说:“不知道。”
我跟他开玩笑道:“那你知道自由女神像在美国文化里代表什么吗?”
他说:“代表自由。”
其实我当时也不知道兔儿爷代表着什么。后来又问了几个同龄的朋友,他们也都是北京人,但无一例外不知道兔儿爷的含义。我突然觉得,凭什么美国的自由女神都被大家熟知,还能说出象征的含义,自己家乡的传统文化兔儿爷却存在感这么弱?
所以我写了这篇文章,目的是介绍北京的兔儿爷。
北京的兔儿爷
兔儿爷是老北京的吉祥物,也是老北京城的保护神。
兔子本性温顺,还被作为智慧的象征,寄托了人类的许多美好情感,中外皆是。特别是作为月亮崇拜的偶像以后,更被赋予了神力,备受推崇。如今,兔儿爷不光是中秋节的民俗用品,而且出现在春节庙会上,把兔儿爷所具有的亲情、团圆等美好感情,融入了北京人喜迎新春的热烈气氛当中。
早年间,民间还流行着一个关于兔儿爷的美好传说。话说有一年八月,京城闹了瘟疫,一下子病倒了许多人。十五这天,嫦娥借着月光,见到了京城百姓的不幸,就派玉兔下凡相救。玉兔化作一位美丽的少女,降临京城,挨家挨户为人们治病。她奔忙了一整夜,救治了很多人,自己也累昏了过去。等她醒来时,天已大亮,人们围着她,目光中充满关切。原来,她刚才昏过去后便显露原形。她把原委告诉了大家,并向大家告别,飞向漂茫的云端。后来,每到八月十五这一天,京城百姓都会供奉兔儿爷,感恩玉兔救病之恩。
这个传说在老北京人中流传很广,版本也多,但无不表达了对兔儿爷的好感和怀念。
而在兔儿爷的造型、配色、用途等各个方面,也都打上了老北京的印迹,且兔儿爷为北京所独有,成为重要的北京文化符号。
兔儿爷采用彩绘泥塑工艺,制作工序复杂,用于泥塑的泥,并非随时随地取用,而是要经过1至2年的晾晒和浸泡处理,以去除泥土中的杂质和植物根系。
做好的泥被放入模具,制成泥胚,经过晾干和烧制后,就可以上色了。
上色是彩绘泥塑工艺中最后一个环节,也是最重要的,有「三分塑,七分彩」的说法。
作为老北京文化的代表之一,兔儿爷的传承近年备受关注。在2004年评选奥运会吉祥物的时候,著名书法家启功老先生就毫不犹豫地说:“如果现在要我投票,我就投兔儿爷一票。”2010年,兔儿爷还当选了北京中秋形象大使,说它是最有北京特色的吉祥物也不为过了。
如今,兔儿爷不仅体现了节日祭祀和娱乐的功能,更是成为了北京城市文化的符号。
后记:
兔儿爷,不仅是一尊兔子形状的泥塑,它承载着几代人对家乡的眷恋与亲情,是北京人心中那份温暖的情感,是代代相传的文化记忆。
即使这个冬天我身在异乡,家乡的记忆依旧萦绕在我的心头。每当孤独或疲惫之时,那种熟悉的温暖感便涌上心头,犹如一股力量让我重新振作。
而兔儿爷,正是这份温暖的具象化。它提醒我,无论身处何方,那份根植于心底的家乡情感始终未曾消失。兔儿爷代表的不仅是文化的符号,更是那份来自家乡的温暖与归属感。它如同一盏灯,照亮我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,让我即使身在异乡,也能感受到家乡的怀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