尽管21世纪的科技产物——虚拟社交媒体为人们提供了了解信息的新方式,但是这些信息中有很大一部分为虚假信息。虚假信息的最大危害是否定了客观事实,从而导致真实信息最终只会产生很小的影响。例如,川普总统曾经声称注射消毒剂也许可以防治新冠病毒,不少人听信了他的“疗法”后产生了严重的后果。根据时代杂志(Time)报道,美国在2020年3月和4月分别有5,068例和5,739例误用消毒剂中毒的病例。直到2020年5月,在世界卫生组织(WHO)和各大主流媒体的辟谣下,美国误用消毒剂中毒的病例才减少到了1,747例。

如果说川普总统的“疗法”是无心之失,属于典型的misinformation,那么故意传播的disinformation则更加有社会危害性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盖·贝格(Guy Berger)曾经指出:有些人错误地认为,年轻人或非洲人后裔具有免疫力(某些disinformation带有种族主义或仇外心理);还有人认为,在温暖气候或夏季即将来临的国家,人们可以不必太担心。这些编造的虚假信息在网上被不明真相的好心人大量传播,加剧过早死亡。

一个典型的disinformation案例是影片“Plandemic”的传播。在该影片中,备受争议的前医学研究人员朱迪·米科维茨(Judy Mikovits)重复着关于新冠病毒大流行的阴谋论,包括戴口罩会让人们生病,新冠病毒是从实验室中制造的,医生被鼓励说他们的病人死于新冠等。我曾经看过这部二十多分钟的纪录片,虽然对公共健康领域所知甚少,但还是一眼看出了其中的漏洞:没有任何事实性证据(如数据或研究成果)证明朱迪·米科维茨的言论是真实信息。虽然影片中包含大量对“医生”的采访,但是采访本身并不能说明信息是真实的。

面对在社交媒体上病毒式传播的misinformation和disinformation,作为社交媒体使用者的我们又能做什么呢?首先,我们要确保我们相信的信息是真实、符合科学并且有据可查的,例如可以通过factCheck.org和FactChecker等事实核查网站来确定信息的真伪。其次,对于故意或非故意传播的虚假信息,我们应该勇敢地予以揭露和批判。个人的影响力固然是有限的,但是如果每个人都能正确地判断信息并告知身边的人,将对虚假信息造成致命打击。

在所谓的“后真相时代”,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社会言论自由的边界被无限扩大,从而造成了普通民众对区分事实和“事实”的普遍焦虑和疑惑。对社交媒体使用者来说,如何区分真实信息和虚假信息?如何保证自己传播的信息是真实且准确的?对科技公司来说,如何打击虚假信息的传播?如何将用户引导到更值得信赖的信息来源?我想,个人媒体素养的培养和建立应该是“后真相时代”全体公民的必修课。